官方邮箱:gongyi@xumishan.org
登录注册账户
 搜索内容

宗萨仁波切北大演讲:我们为什么信佛教(2)?

 礼拜心 +发私信

宗萨仁波切北大演讲:我们为什么信佛教(2)?
弘法文章
须弥山平台公告
《金刚经》:法施舍有有不可思议、不可称量、无边功德
《度人经》也说:仙道贵生,无量度人
须弥山平台是一个传播智慧的道场,有投稿可在文章发布后,联系值班师兄协助审核!

须弥道场规则:
1、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论述(务求原创);
2、任何人都可以对论文观点提出见识或者问题;
3、辩论道法须注意言语文明,并遵守国家相关法律;
4、对不文明发言,管理员师兄将删除相关言论。

智慧文章

类型

10.33%

支持率

1033人

支持者

立即支持

内容详情

诸位刚刚在外面等那么久,只为了听闻一些佛法,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必须说,这实在非常令人钦佩。佛经上说,在末法时期,即使只是用一点点时间或思维佛法,都会有许多的福报。不过这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压力,因为我感觉诸位非常期待我给你们说些想听的东西。

身为一个佛教修行人,我开始担心,因为诸位刚刚在外面的等待,我下辈子得来还这个债。现在我不从佛教徒的身份,而从一个崇拜或热爱推论辩理之道、学术之道的人的身份来说,诸位来到这里只为了听闻一些道理,着实让我印象深刻。元朝伟大的萨迦班智达(萨迦班智达1182-1251,是西藏的第一位班智达。古印度把通达五明的人称为“班智达”,是一种尊称,意为“大学者”。)曾经说:“纵使你确定明天就会死亡,今天仍应该学习推论辨理。”


我们今天将讨论四法印中剩下的两个见地。在四个真理中,剩下的这两个非常难以理解。我们昨天谈到两个真理——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,一切源自自我的情绪皆苦,是“相对真理”;剩下的两个则是“究竟真理”。

究竟真理,如果沙尔夫教授昨天讲的,我们一开口提到它,就会失败,就会讲错。在佛法经典里有这样的说法:为了表达究竟真理,甚至佛陀的嘴也不够好。但即便说“究竟真理无法表达”,也已经是一种表达。沙尔夫教授给了另一个很好的例子:单手击掌是什么声音?这个譬喻也是一种表达,用来试图诠释什么是不能表达的。不过我们不能不用到表达。


在这个地球上,所有的语言都很含糊,所有的理性工具都不够用,我们度量东西的方法也非常有限。我们只有四加四等于八这种东西,这是数学、科学、技术等的基础,但它非常有限。不过我们对此感到满意,因为如果八加八等于九,那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有麻烦了。于是我们的思想不敢超越这些,我们只能用四加四等于八这样的逻辑来思考,但是这样的语言无法用来讨论第三和第四个见地,那是不可能的。


记得昨天讲的吗?为了诱导我们走向正见,一种传法的技巧是让见地变得很吸引人。但是第三和第四个见地,特别是第三个,要把它变得让人动心是很难的——“一切皆空”,这是一点吸引力都没有的。对第四个见地提到的“涅槃”,几个世纪以来佛教徒一直试着把它变得很吸引人,这个努力还算成功,因为他们告诉你,你会从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苞理升起,涅槃是一个永远快乐的地方,你的电脑不用再升级,诸如此类的东西。可是第三点提到的空性,真的很难讨论,而它却是四个见地当中最重要的。

我认为,这四个见地里,第三个最重要。几个世纪以来,诸多大师、圣者、学者都试着解释它,他们吟唱有关空性的歌,在藏传佛教寺庙里,他们甚至把空性画出来。不知道诸位是否有人看过代表空性的裸身蓝色佛像,身上没有佩戴任何装饰;蓝色代表了天空,天蓝色被视为最接近空性的颜色。


请记住,所有这些歌曲和画像都只是工具而已,它们不是真正的真理。我要一再强调这点,因为很多时候,我们反倒爱上了这些工具。这也是因为什么我会认为昨天沙尔夫教授的演讲很有趣,也很重要。他提到,当佛法传播到不同的地方,其技巧和工具都必须改变。另外,有点令人震惊的是,日本佛教竟然夹杂着基督教的影响。这些信息很重要,特别是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而言,对于修行人倒不那么重要,不过有了这些信息,我们就可以免于错误的见解。

当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,它也随之发生改变。在西藏,如果僧人穿蓝色的袈裟,会遭到谴责。这很可笑,因为事实上佛陀允许僧人穿蓝色的僧袍。一般人相信,这是因为西藏的国王认为和尚只能常常产生一些不太好的结果。比如说,藏传佛教徒通常是大乘佛教徒,他们照理不应该吃肉,可是在西藏,也许因为寸草不生,所以他们吃肉。当他们来到北京,这里有这么多的蔬菜,他们本应该试着吃素,但他们仍旧会说:“我们有这个老习惯”。当然他们也拿密教当借口:我们是密教行者,我们可以吃肉。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和佛教弟子来说,了解这些事情非常重要。


佛说一切皆空。那么,什么是空性?我们听过这样的故事,迦叶问文殊师利菩萨,什么是空性?文殊师利菩萨沉默不语了一会儿,佛说:“很好,很好。”这是表达空性的一种方法。

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,空性就是,你所见的或事物所显现的,并不是其真实的样子。我觉得以目前而言,这样来诠释空性算是相当好了。


我举个比较粗浅的例子。当你看着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,有时会感觉到他(她)很美,不过可能不是一直都很美,而是在开始交往的阶段感觉他(她)看起来非常美。但换其他人来看,可能就看不到你所欣赏的美丽;如果他们不喜欢你的朋友,甚至会觉得这个人很丑或很烦。不只是不同的人角度不同,甚至在同一个人那里,感觉也会发生变化。晚上享用烛光晚餐时,你觉得伴侣看起来很美;但早上看到身边的人,你突然心想:“这是谁啊?鬼啊?”所以事物怎么显现,一个人看起来如何,无论美丑,都不是其真实的样子。这样表达空性还不够完整,但我想是个好的开始。


据佛陀所言,一切现象都是如此。我们的价值观反映的都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,比如我们认为钻石很珍贵,但如果钻石太多,反而成了垃圾,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处理它,把它丢到哪里去。当我们度量每件事物,例如宗教、哲学等,它们会呈现出来某种样貌,但那并不是它们真实的样子。我这么说,暗示了某个事物并不是它所显现的样子,于是有人会问,那它真正的样子是什么?想要获得这个答案的冲动,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心里;而这个答案也已经用很多种方式表达过了。我要告诉各位的是,这些不同的方式,尽管它们只是工具,尽管它们不是真理本身,却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,这一点很重要。特别是那些从学术上研究佛教的人,他们应该深入研究佛教历史。

我的翻译昨天告诉我,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,中国人不太能像印度人那样接受戒律以及出家人托钵乞食的现象。也许因为中国人是非常实际的民族,所以他们认为乞食是不对的,应该自己赚钱维生。可是在印度这样的地方,即使到今天,仍有流浪者靠托钵乞食维生,他们被称为出离者,他们的生活方式被视为一种非常高尚的正行。


我想讲个故事。有一次我在印度搭乘巴士,巴士坏了,这不是等几分钟的事,一等就是四小时,这在印度是司空见惯的。当时巴士里面有两位“萨杜”,也就是印度的游方僧,他们赤身裸体,没穿鞋子。我一直对印度哲学很感兴趣,于是我上前去,用很糟糕的印度话问他们一些关于印度哲学的问题。突然一个萨杜用标准的英文问我:“你会讲英语吗?”于是我们就用英语交谈。后来我发现,他们其中一位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,并且曾在西雅图执业六年。他有一天突然领悟到,这些早餐、午餐、上班、礼拜六、礼拜天、、、、、、这些周而复始的事情毫无意义。于是他决定出离,放弃了一切,发誓口袋里不放超过两天需用的钱,意思就是说,他计划两天以后的事。听了这些话以后,我沮丧了好几天:“天哪,我还在这里做什么?”我真的感到很沮丧。


谈到文化和习惯,让我调侃你们一下。中国人重视常识,你们的文化教导 你们要尊崇常识,所以你们是非常聪明的民族。印度人没有常识,因为他们尊崇的是智慧,他们努力要超越常识。比如说,轮回和来生,这跟常识没有关系,跟常识有很大关系的是此生。我只是想调侃你们一下,好让你们生我点儿气。我之所以告诉你们这些,是想说明佛教也得作调适。

接着谈第三个见地------一切皆空。“你看到的不是它真实的样子”,这就是空性,这是我目前可能对空性所作的最好解释。如果你看到你的女朋友或男朋友非常漂亮或非常帅,你要知道,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他们丑。美与丑并不存在,美与丑是空性。任何事物所显现出来的,并不是它真实的样子。那什么是真实的样子?我们老是问这个问题:“如果显现出来的不是它真实的样子,那真实存在的到底是什么样子?”想要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存在的习气,很难打破。因此佛多次在不同的经书里给予指示,像《楞伽经》里就提到“佛性”。佛性的概念在中国很普遍,对吧!我想玄奘很喜欢这个概念,我在汉地的朋友也都很喜欢谈佛性。我想这是因为佛性和常识有点关系。要做某件事,得有个起始点,所以佛性是个好概念。


赞成龙树菩萨这一派的印度学者说:“什么都不存在。”如果你告诉他们佛曾经开示佛性,他们就会问:“那是什么?”他们可以很方便地说,佛性是一个名称,用来表示他们所说的“净除之后的结果”,就是你把这个、那个通通去除之后得到的结果。事实上,龙树觉得这样的结果很了不起,他说如此一来,你就可以把任何东西放上去了。


再回到美与丑。如果你的男朋友真正丑陋,那么永远不会有人认为他帅。不单是别人,连你自己都不会觉得他好看。因为假如丑是真理,丑的东西就会充满着丑陋。可是到了晚上,在烛光之下,你觉得你的男朋友还蛮帅的。你瞧,改变发生了。但如果丑陋真正存在,就不可能改变。这可能是使用一般人的语言来讨论空性的最好方式了。总之,空性难以表达,所以我现在只能说这么多。

不过,尽管空性难以表达,还是可以经由一些方法来体验它。有三种方法可以体验空性。按照高低顺序,最低等的是《金刚经》末尾所提到的譬喻,空性就如同梦幻、泡影,这是最低等的方法。比较高级一点的方法是理性分析,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美丑这类事情,大概多数大乘佛教修行者会这么谈空性。而对某些大乘行者,特别是对密乘行者来说,你需要一位上师向你直接指出空性体验,这是最好的方法,这个方法可能会透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呈现,比如禅宗里有所谓的公案。总之结论是,以目前对空性的解释,你所看到的或事物所显现的,不是它真实的样子。


接下来谈涅槃,这是第四个见地,第四条真理。在我们脑子里,我们认为涅槃是某个很久以后才能获得的东西,就像是天堂,佛教的天堂。如果你认为涅槃就是美好的生活,那里永远幸福快乐,每一分、每一秒都有更新的电脑,那么就错了,这不是涅槃。不单如此,甚至来生和天堂,就我的理解,也都不是真的涅槃。涅槃事实上是错觉的终止,意思是说,当你了悟真理、实相,了悟完全的实相,你就拥有涅槃。当你了解到躺在你身边的那只老虎只是个梦,你就会从被老虎吃掉的恐惧中解脱出来。在你了悟那是梦以前,你将一直被轮回的恐惧所控制。
佛亲口说,涅槃超越边见。当所有的边见耗尽,那就是涅槃的经验。我来举个例子,这个故事取自《三摩地王经》。有位女子很想生小孩,她在梦中梦见自己怀孕,生了小孩,非常高兴,后来小孩死了,她又感到悲伤。当她梦醒的时候,快乐和悲伤失去了参照点,二者都不存在了,于是她从这两种边见中解脱。可是如同我先前所讲的,要从边见中解脱并不容易,所以我们画了很多像是极乐世界、莲花等的图画。这些画有很重要的作用,我们需要它。《阿弥陀经》对于莲花净土就有非常详细的描述。

有两种轮回和两种涅槃。一种是真的轮回和真的涅槃,还有一种是我们所研读或我们所想、所谈的轮回和涅槃。我们大部分佛教徒从来没有一分钟想要舍弃真实的轮回,我们很努力要去除的是书本上读到的轮回。我们试着去获取的是假涅槃,因为真正的涅槃,我们根本还不了解。


所以你应该以佛教徒的身份问问自己,是否真的想要获得证悟?从情绪的角度说,真正的涅槃听起来像是全然无趣的状态。如果你问我想不想要获得证悟,情绪上我会说“不想”。这并不是因为我有慈悲心,为了帮助众生而想住于轮回,跟这一点关系都没有;我是因为想看世界杯足球赛,想看精彩的悬疑片,所以不想获得证悟。如果我证悟了,那就没有悬疑的存在,因为我全知全能,总能知道结果。所以你们现在了解证悟会是何种情况。就是不再有时间的概念,时间的极端消失了,没有过去、没有现在、没有未来。事实上这代表全知,下次世界杯的所有相关事情——比赛结果、参赛球员等——我完全知道,这有何乐趣可言?一点点无明让我们有很多的乐趣。第四个见地叫做­­­——涅槃超越边见。我想跟昨天一开始所谈的作个结合,我们的目标是乐趣,涅槃就是佛教版本的乐趣。从佛教的观点来说,只要你有二元分别的心,你就没有乐趣。


佛教徒的说法是,当你超越边见,那就是究竟的乐趣。可是“乐趣”这个词,只是我现在为了方便而是用的广告骗局而已,如果我说涅槃是个非常无趣的地方,你们还想去吗?我必须要让人们对涅槃有兴趣才行。总之,我是想说,证悟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。
我不希望你们心里想:“哇,这超越我的能力所及,我怎么可能达到那种境界呢?”你不应该如此气馁,因为这是做得到的。这个道理真的可以追求,只要你每天禅坐几分钟,每天修心。我必须提一下,许多人喜欢说,“噢,我有一些特别的觉受!”“我的前额有点发麻,也许第三只眼要长出来了。”“我做了好梦。”拜托不要谈这些!谈这些很丢脸,很不好。修行的结果应当是,你开始有所转变。举例来说,假设你是这种人,当别人称赞你,你就轻飘飘,或者有人对你稍作批评,你就非常沮丧,但经过几年的禅修,你不再有这些焦虑烦恼了,这会让人惊喜,这就等同于佛陀的顶髻。即使是一些小小的执著——像是每天晚上都要熨平内衣,如果你如此执著于干净整洁,但几年禅修之后也许你无所谓了,说不定还会穿着两年没洗的衣服,我会说这是一种短暂的涅槃,这是我们大家应该要寻求的。

虽然可以辩论,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说,四法印如果缺了一个或两个,你就不是佛教徒。我们可以说四法印是佛法的四个特点,理想上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应该以这四点为依据。


以出离心或出家为例。出家成为比丘是为了出离世俗生活,出离的行为应该根据这四点为动机。为什么比丘要出离世间生活?第一,因为世间生活是和合的,是无常的,它徒然无益。第二,因为执着于世间生活会产生痛苦。第三,因为没有所谓的世间生活可以出离。这点非常重要,如果你是佛教徒,千万要记住这一点。佛教徒不应该是因为世间生活邪恶,所以离弃它;佛教徒出离世间生活,是因为它并非如其所显现的那样存在。佛教的出离,比如出家,不应该以目标为向导。如果你认为出家成为比丘,就会受人尊敬,或者就能够获得证悟,如果你抱着这样的目标,你就有边见;如果你有边见,你就没有第四个见地。

见地也可以应用在像是燃香供佛这样一个小小的出离行为上。香是和合而成的事物,这是第一个见地。燃香和牺牲有一点点关系,它需要花一点钱,需要花点力气去把香拿过来并把它点燃,这是第二个见地。我供养这炷香的行为是一个显现,这只是个幻相,这就是第三个见地。而对于燃香供佛不因该以目标为导向,我们这些初学者该如何做呢?我们应该这么想,如果供养这炷香有任何的福德,就让所有众生拥有这福德,这就是不以目标为导向的修持。


在结束以前,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稍微介绍一下金刚乘。我们所谈论的,基本上是大乘和金刚乘共同的基础。顺带提一下,金刚乘是大乘。我必须说,没有声闻乘就没有大乘,没有声闻乘和大乘,就没有金刚乘。我知道在有些地方,金刚乘相当具有吸引力,很多人忘记这同时也存在着危险。


举一个经典的例子,如果你有黄疸病,当你看着一个白海螺,你会觉得它是黄色的。我要解释大乘和金刚乘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。声闻乘和大乘会说,你应该吃药,因为你认为海螺是黄色的这种见解是错误的,你应该通过吃药去除黄色海螺的显现。很多人说金刚乘是一个迅速的道,为什么?因为它让你绕过黄色海螺是错误的这个想法。你不必强调,“我应该吃药以去除黄海螺的显现”,你可以直接想海螺是白色的,因为它确实是白的。你看着海螺,看到的是黄色,但是你可以一再想它是白色的。同样的,金刚乘有很多仪式,所有的仪式都涉及本尊,而几乎每一种本尊修行都和自我观想有关,譬如去想“我有六只手臂”等。你不用去想我有一天会变成那个本尊,而是直接观想我就是本尊。

可是这个方法常常被误用,声闻乘和大乘都不相信金刚乘是佛教,他们认为金刚乘是印度教。特别是藏传金刚乘遭到许多学者的严格检验,我也认为应该如此。我忘了一位西藏大师的名字,他在前往印度的路上遇到一个要去西藏的印度大师。这位西藏大师问印度大师要去哪里,印度大师回答:“噢,我要去西藏传授佛法。”西藏大师问:“你不是印度教徒吗?”“是啊,我是印度教徒,可是我懂佛教。现在西藏非常热衷佛教,他们给我们很多金子。”我们有一些这样的故事。


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是,当阿底峡尊者听到在马谛巴在印度圆寂时,他哭了。弟子问他:“你听过那么多坏消息,为什么还会为了这件事情而哭呢?”阿底峡尊者说:“在这世界上,只有两个人能够分辨佛教的密续和印度教的密续。我在西藏,而另一位在印度圆寂了,再没有人能够分辨这二者了。”这是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事情,我说出来是希望各位能思考一下,然后跟人讨论,譬如跟沙尔夫教授讨论。


在此我作个结论。我来这里的原因之一是想强调,大家不要混淆真理和了解真理的工具。了解真理的工具非常必要,但它会受到社会、文化、国家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,就像沙尔夫教授昨天所提到的,当佛教传到美国,它就改变了。也许你会想,这有什么关系,它可以改变,我还是照样。是的,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,如果你有一位好老师,如果你真的只是单纯地想要修行——我不知道那有没有可能,如果你能这么做,也是蛮好的。可是萨迦班智达曾说过,没有闻思修的道,就如同没有手去爬山一样。所以,尤其对于在这里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,应该去认真了解佛教史上发生过哪些事,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现金的佛教,此外还要了解所有的规定来自何处,这些事情都很重要。

发布者:礼拜心 私信TA
请登录后评论,立即 登录注册

发起人信息

礼拜心
   西藏 拉萨
¥1 支持

已有1033人支持

随喜赞叹,给作者打赏一元

感恩师兄!
您的支持,是对作者见解的肯定,您助力于智慧的传承,会有更多人因此受益
师兄六时吉祥,所愿皆顺遂!
自定金额
支持

** 人支持

随喜赞叹,给作者私密打赏(不展示支持者数)

感恩师兄!
您的支持,是对作者见解的肯定,您助力于智慧的传承,会有更多人因此受益
师兄六时吉祥,所愿皆顺遂!

我要留言给须弥山值班师兄

请输入您的姓名
*姓名不能为空!
请输入您的手机号
*手机号不能为空!
请您输入留言内容:
*请输入您的内容